极速打开
打开爱书小说APP 去广告阅读

返回

快乐生活之学子情深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 4 章 第3章 华东五市结伴游(续一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三、中山陵园缅伟人

  吃过午饭,不等到达素有“六朝古都”之称的南京,首先来到最具吸引力、最有知名度的中山陵。真是应了那句话:如果没去中山陵,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。

  说起中山陵,马上会想到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先生。孙先生本名孙文,字逸仙。因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“中山樵”的化名,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中山先生。

  孙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(今中山市)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。他少有大志,先后求学于檀香山、香港等地,毕业后在广州、澳门等地行医。后弃医从政,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,被推举为总理,提出了“驱除按虏,恢复中华,建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的著名纲领,及“民主、民权、民生”的三民主义学说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,他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。此后,经历了“袁世凯窃国”“二次革命”“护国运动”“护法运动”等风风雨雨,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。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,提出了“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”的三大政策。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,终因积劳成疾,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。享年59岁。【穿】 【书】 【吧】

 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。这里视野开阔,气象雄伟,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。人们也许会问:孙先生出生于广东,逝于北京,毕生为革命奔波各地,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?

  据说,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,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“前临平川,后拥青嶂”的风水宝地。当年3月31日,孙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,毅然辞去总统之职。4月初的一天,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,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。他环顾四周,对左右说:“待我他日辞世后,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。”当然,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。孙先生临终前嘱咐:“吾死之后,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,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,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。”因此,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,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。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,从根本上说,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,激励革命同仁。ωWW.chuanyue1.coΜ

 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,孙科等人组成的孙先生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,选好陵址,划地2000亩修墓,又登报悬奖,征集陵墓设计方案。在众多应征者中,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,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。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,举行了奠基典礼。历时3年多,耗资150万银元,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。令人惋惜的是,留学美国、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,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,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,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,年仅35岁。

 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,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—中山路。该路西起中山码头,东至中山门,长达12公里。直到今天,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。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,并改名为中山门。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。

  出中山门,沿陵园路行驶,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。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。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,重5000公斤,高4点25米,腹径1点23米,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。此鼎铸于1933年秋,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。鼎一面铸有“智、仁、勇”三个字,是中山大学校训。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,上刻戴母手书《孝经》全文。

  由广场踏阶而上,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。这座牌坊建于1931—1933年,高12米,宽17点3米。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,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。坊额正中是金光闪闪的“博爱”两字。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,原出自唐韩愈《原道》“博爱之为仁”一语。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。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民主革命,为民
打开APP 阅读最新章节
第 4 章 第3章 华东五市结伴游(续一)(1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